第二十七章

(六道书院版)

正文:

        善行无辙迹,善言无瑕谪,善数不用筹策,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,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。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,物无弃财,是谓袭明。故善人者,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乎大迷,是谓妙要。

 

注释

善行无辙迹,

        行:与下句“言”相对,即行为处事;善行:即善于以道行事者,帛书本为“善行者”,其五善后面均有“者”字;辙迹:古时马车的车道为辙、马蹄印为迹,泛指痕迹;善行无辙迹:善行者自然无为、不自见、不自是、不自伐、不自矜、不居其德,犹道之在天下,无处不在、无所不入,却无形无象、无痕无迹。

善言无瑕谪,

        瑕:瑕垢、瑕疵;谪:缺点、过失;瑕谪:帛书本为“瑕适”,指玉上的斑痕,比喻人的缺点﹑过错;善言无瑕谪:善言者深明“犹兮其贵言”、“希言自然”之理,待人能以言下之,其谨言慎行,自然不会有过失。

善数不用筹策,

        数:shǔ,点数、计算;筹策:竹码子,古时的计算用具;善数不用筹策:第42章曰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万物之数均始于一且终又复归于一,大道至简,故伏羲一画开天,文王推演八卦,万物类象尽含其中,易理中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九而已,天地之数如此简易,善数者抱朴守一,筹策何用之有?

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,

        关楗:古代门上关插时用的木条,横的叫“关”,竖的叫“楗”, 无关楗之门,在此比喻心门、嗜欲之门;无关楗而不可开:善闭者“塞其兑闭其门”,清静无欲,“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”,故曰不可开。

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。

        结:系、连接;绳约:用绳索系结;无绳约:在此比喻心结、用心系结;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:善结者以心系民、以信系民,“以百姓之心为心”,故不同于绳约之结而可解。以上五“善”,自然无为、贵言希言、抱朴守一、清静无欲、与民同心等,均是效法恒道之德。

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,

        恒:指效法恒道;弃人:古代指因获罪而不再受用之人;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:第62章曰“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”,老子主张“立天子置三公”以化导百姓,圣人效法恒道而具有以上五善之德,因而善于教化救助百姓,故无弃用之人。

物无弃财,

        物: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,即众人或社会;财:通“才”;物无弃财:即人尽其才之意,人各有才故必有所用,这正是“无弃人”的原因,能做到人尽其才,则是圣人之明;通行本此句为“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”。

是谓袭明。

        袭:因袭、继承,帛书乙本为“曳”字;明:睿智、圣明;是谓袭明:指圣人袭承了前五善之明,故而具有善于救人和用人之明。

故善人者,善人之师;

        师:榜样,此处不特指老师;通行本此句为“不善人之师”,善人既是不善人的榜样,也是善人的榜样。

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

        资:资料、凭借,指借鉴的依据。

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

        贵:特别看重、以为宝贵;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:第3章提出“不尚贤”和“不贵难得之货”,尊师而不贵师,重资而不爱资,犹生而不有、为而不恃、光而不耀,这是老子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。唐代杜光庭注曰“师资两忘,是谓玄德。凡俗不悟,以为大迷。以道观之,是谓要也。”

虽智乎大迷,

        乎:表示比较,若、比之意,通行本无此字;虽智乎大迷:即虽智而似若大迷,类似大智若愚之意。

是谓妙要。

        是谓妙要:指不贵其师、不爱其资,虽智若迷,若能深谙此理,就能知微妙之要道;通行本此句为“是谓要妙”。

阅读本章其他版本

阅读本章其他版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