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

(六道书院版)

正文:

        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至计,故混而为一。一者,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
 

注释

视之不见名曰夷,

        夷:帛书本为“微”字。

听之不闻名曰希,

        希:寂静无声。

搏之不得名曰微。

        搏:帛书本为“捪”字, mín,抚、摸;微:帛书本为“夷”字,在古代道家的哲学概念中,无色无形不可捉摸称为“夷”;“微、希、夷”描述了道看不见、听不到、摸不着的虚无形态。

此三者不可至计,

        三者:指微、希、夷;至:到、及;计:核算、测量;不可至计:指道微、希、夷故不可及、不可测、不可探究;通行本为“不可致诘”。

故混而为一。

        混而为一:“微、希、夷”都是对道形态的命名,但三者均无法量化且不可测究,故这三个名称都不足以描述,只好将“微、希、夷”混编组合而笼统称为“虚无”,重新命名为“一”,“一”即“虚无”,“一”是对道“虚无”形态的总体概述;虚无即无为无我,天地无为,则能与道合“一”;人无我,则能与天地万物合“一”;所谓守一、抱一、得一、归一,于天地万物而言,就是自然无为;于人而言,就是无欲无我。

一者,

        一者:即得一者,泛指与道合一、无为无我的天地万物;通行本无此二字。

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

        其:即一者;上:指居于上;下:指居于下;皦:明亮;昧:昏暗;其上不皦:指其在天可以成象,如日月星辰光而不耀,于人则能贵而不骄;其下不昧:指其在地可以成形,如山河大地幽而不昏,于人则能谦而不卑。

绳绳兮不可名,

        绳绳:指连绵不绝貌,帛书本为“寻寻”,即无边无际,其意相近;不可名:泛指天地万物无边无际无法名状。

复归于无物。

        无物:即一、虚无的状态;复归:指万物始生于虚无,而最终又回归于虚无,故曰“复归”;第16章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, 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”,表达了类似的意思。

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

        状:形状、形态;象:样貌;之:生出、滋长;“状”和“象”都是指事物的状态或样貌,但“象”是指未定型前处于变化中的“暂时貌”,“状”是指已完成后的“固定样”; 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:道自身虽至虚无形却能给万物造其形,自身虽空虚无象却能为万物塑其象。

是谓惚恍。

        惚:自我意识感觉到忽然之间的状态,指环境和空间的变化;恍:恍然、仿佛,指对光阴与时间变化流动的自我感觉,例如恍若隔世;恍惚:是对时空变化的一种自我感觉,此处指“扑朔迷离、难以捉摸”之意,恍惚用于形容内心则有“神志不清、心神不宁”之意,用在道教术语中则有“心性光明、超越时空、飘然自在”之意。

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
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

        今:代词,这、此,如今朝、今次;之:助词,相当于“的”;今之道:指上文所言的“一”之道、“虚无”之道、自然无为之道;御:统御、统率;今之有:即上文所言的“一者”,泛指天地万物;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:指执守自然无为之道,以统御天地万物之有;通行本此句为“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”

能知古始,

        古:天为古,指宇宙诞生之初远古之天地;始:第1章曰“无,名万物之始”,表明万物始生于“虚无”,第42章曰“道生一,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,表明万物始生于“一”,始即万物之始;能知古始:指这样就可以知晓天地万物之始,即始于“一”、始于“虚无”。

是谓道纪。

        纪:法则、准则;道纪:即道的规律,指万物得“一”而生,守“一”而自然无为,最终又复归于虚无“一”。

阅读本章其他版本

阅读本章其他版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