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简介

        《道德经》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《老子》《五千言》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为其时诸子所共仰,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(李耳)所撰写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文本以哲学意义之“道德”为纲宗,论述修身、治国、用兵、养生之道,而多以政治为旨归,乃所谓“内圣外王”之学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。

        《道德经》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:马王堆帛书,甲本为5344字,乙本为5342字(外加重文124字);今本,河上公《道德经章句》为5201字(外加重文94字),王弼《老子道德经注》为5162字(外加重文106字)

创作背景

        司马迁在《史记老子传》中记载老子“居周久之,见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关,关(令)尹喜曰: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,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,莫知始终”,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,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,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,战争不断。严酷的动乱与变迁,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。春秋末年,天下大乱,老子欲弃官归隐,遂骑青牛西行。到函谷关时,受关令尹喜之请著《道德经》,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、百姓安危祸福为鉴,溯其源,著上、下两篇,共五千言,即《道德经》。

年代考证

        1973年12月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甲乙《道德经》抄本,分别成书于高帝和文帝时期。此外,1993年10月,湖北荆门市郭店村一号战国楚墓出土了竹简《道德经》抄本,经过文化工作者们的整理与诠释后,得到《道德经》的三种版本共2046字,称为甲组、乙组、丙组,与人们今天所见的《老子》内容有不小的出入,可见今天的《道德经》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才定型。

        湖北郭店楚墓竹简本的抄定年代,上限晚于公元前316年,而早于墓主的入葬时间(战国中期稍后),由此可见,梁启超、冯友兰、顾颉刚、钱穆等人认为《道德经》成书于战国以后至汉初的说法已经站不住脚,同时也否定了民初《古史辨》学者论战以来的“老子(《道德经》)晚出说”。

        至此,《道德经》成书年代及其真伪问题的聚讼,大致是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,即《道德经》的成书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前。

价值影响

中国影响

        《道德经》内容涵盖哲学、伦理学、政治学、军事学等诸多学科,被后人尊奉为治国、齐家、修身、为学的宝典。它对中国的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。先秦诸子、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,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。《道德经》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,包括政治、文化、科学、宗教等等方面。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,先秦以来,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,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,从侧面说明了《道德经》的巨大影响。

国际影响

        鸦片战争之后,英国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开始将《道德经》翻译成英语介绍给西方世界。此后的一百多年,西方逐渐认可和重视老子的思想。在世界文化经典文献中,《道德经》有广泛的影响力,就被翻译的次数和语种而言,《道德经》仅次于《圣经》,成为《圣经》以外流传最广的外文著作。据美国学者邰谧侠(Misha Tadd)于2019年发表的《<老子>译本总目》显示,《老子》译本的总目共涉及73种语言,1500余种译本。其中,在西方世界传播的《道德经》译本语种主要集中于英语、德语、西班牙语与法语。

        1988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使《道德经》风行美国,引得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。美国畅销书作家和翻译家史蒂芬•米歇尔(Stephen Mitchell)的《道德经》英译本也由此被带到了聚光灯下。它的版权售价高达13万美元,在出版后8年间共计发行55万余册。

历史评价

中国

       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》:道家无为,又曰无不为,其实易行,其辞难知。其术以虚无为本,以因循为用。无成埶,无常形,故能究万物之情。不为物先,不为物后,故能为万物主。有法无法,因时为业,有度无度,因物与合,故曰:圣人不朽,时变是守。虚者道之常也,因者君之纲也,群臣并至,使多明也。

        北宋·宋太宗:伯阳五千言,读之甚有益,治身治国,并在其中。

        民国·鲁迅:不读《老子》一书,就不知中国文化,不知人生真谛。

        毛泽东:《道德经》是一部兵书。

国际

        德国哲学家尼采:老子思想的集大成——《道德经》,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,满载宝藏,放下汲桶,唾手可得。

        美国著名学者、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·杜兰特:或许除了《道德经》之外,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,而在《道德经》中寻得智慧的摘要。

        日本物理学家、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: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。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。

道德经简介

        《道德经》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《老子》《五千言》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为其时诸子所共仰,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(李耳)所撰写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文本以哲学意义之“道德”为纲宗,论述修身、治国、用兵、养生之道,而多以政治为旨归,乃所谓“内圣外王”之学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。

        《道德经》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:马王堆帛书,甲本为5344字,乙本为5342字(外加重文124字);今本,河上公《道德经章句》为5201字(外加重文94字),王弼《老子道德经注》为5162字(外加重文106字)

创作背景

        司马迁在《史记老子传》中记载老子“居周久之,见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关,关(令)尹喜曰: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,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,莫知始终”,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,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,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,战争不断。严酷的动乱与变迁,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。春秋末年,天下大乱,老子欲弃官归隐,遂骑青牛西行。到函谷关时,受关令尹喜之请著《道德经》,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、百姓安危祸福为鉴,溯其源,著上、下两篇,共五千言,即《道德经》。

年代考证

        1973年12月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甲乙《道德经》抄本,分别成书于高帝和文帝时期。此外,1993年10月,湖北荆门市郭店村一号战国楚墓出土了竹简《道德经》抄本,经过文化工作者们的整理与诠释后,得到《道德经》的三种版本共2046字,称为甲组、乙组、丙组,与人们今天所见的《老子》内容有不小的出入,可见今天的《道德经》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才定型。

        湖北郭店楚墓竹简本的抄定年代,上限晚于公元前316年,而早于墓主的入葬时间(战国中期稍后),由此可见,梁启超、冯友兰、顾颉刚、钱穆等人认为《道德经》成书于战国以后至汉初的说法已经站不住脚,同时也否定了民初《古史辨》学者论战以来的“老子(《道德经》)晚出说”。

        至此,《道德经》成书年代及其真伪问题的聚讼,大致是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,即《道德经》的成书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前。

价值影响

中国影响

        《道德经》内容涵盖哲学、伦理学、政治学、军事学等诸多学科,被后人尊奉为治国、齐家、修身、为学的宝典。它对中国的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。先秦诸子、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,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。《道德经》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,包括政治、文化、科学、宗教等等方面。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,先秦以来,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,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,从侧面说明了《道德经》的巨大影响。

国际影响

        鸦片战争之后,英国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开始将《道德经》翻译成英语介绍给西方世界。此后的一百多年,西方逐渐认可和重视老子的思想。在世界文化经典文献中,《道德经》有广泛的影响力,就被翻译的次数和语种而言,《道德经》仅次于《圣经》,成为《圣经》以外流传最广的外文著作。据美国学者邰谧侠(Misha Tadd)于2019年发表的《<老子>译本总目》显示,《老子》译本的总目共涉及73种语言,1500余种译本。其中,在西方世界传播的《道德经》译本语种主要集中于英语、德语、西班牙语与法语。

        1988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使《道德经》风行美国,引得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。美国畅销书作家和翻译家史蒂芬•米歇尔(Stephen Mitchell)的《道德经》英译本也由此被带到了聚光灯下。它的版权售价高达13万美元,在出版后8年间共计发行55万余册。

历史评价

中国

       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》:道家无为,又曰无不为,其实易行,其辞难知。其术以虚无为本,以因循为用。无成埶,无常形,故能究万物之情。不为物先,不为物后,故能为万物主。有法无法,因时为业,有度无度,因物与合,故曰:圣人不朽,时变是守。虚者道之常也,因者君之纲也,群臣并至,使多明也。

        北宋·宋太宗:伯阳五千言,读之甚有益,治身治国,并在其中。

        民国·鲁迅:不读《老子》一书,就不知中国文化,不知人生真谛。

        毛泽东:《道德经》是一部兵书。

国际

        德国哲学家尼采:老子思想的集大成——《道德经》,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,满载宝藏,放下汲桶,唾手可得。

        美国著名学者、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·杜兰特:或许除了《道德经》之外,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,而在《道德经》中寻得智慧的摘要。

        日本物理学家、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: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。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