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

(六道书院版)

正文:  

        道,可道也?非恒道也?!名,可名也?非恒名也?!无,名万物之始也;有,名万物之母也。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眇;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噭。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,玄之又玄,众眇之门。

 

注释

        道:指老子所领悟的宇宙之道,是世界的本原、宇宙的法则,是人类的终极追求,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。

可道也?

        可:通何;也:疑问句尾的语气助词;道,可道也:老子所领悟的道,究竟是什么样的道呢?这是人们普遍最想知道的问题,所以老子开篇就以反问的方式开门见山的提出“道,何道也”,直面人们的疑惑。

非恒道也?!

        恒:其甲骨文和金文的图形是古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,古人认为宇宙是永恒的,恒是宇宙的本质和核心,是人类的终极追求,是宇宙中不生不灭的至上力量,这种力量创生了天地万物,老子在第25章对它进行了命名,字之曰“道”、强为之名曰“大”,所以“大”和“道”只是它的名字,“恒”才是它的本质;恒道:就是“恒”之道,是宇宙之“恒”道;非恒道也:难道不是人类终极追求的“恒”之道吗?!

名,可名也?

        名:指前一句提出的“恒”道之名;名,何名也:那么它的名字,又叫做什么呢?人们习惯对所有事物进行命名,自然会提出这个问题。

非恒名也?!

        因为国家、民族和语言文字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,对恒道的名称也会随之变化,虽然人类对道的命名千差万别,但其本质“恒”却从未改变;非恒名也:所以不管人们称呼它什么,不都是“恒”道的名称吗?!

        无:是相对“有”而言,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不存在;类似宇宙能量,分为物质能量、暗物质能量、暗能量三种能量形式,物质能量则以“有”的形式存在,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电磁力二种作用形式,人的五官能够感知或用设备可以探测;而暗能量则以“无”的形式存在,相互之间既无引力也无电磁力,无质碍故五官无法感知且当前的设备无法探测。

名万物之始也;

        无,名万物之始:通行本为“天地之始”;《易传》乾卦彖辞曰“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”,将“无”表述为“乾元”,道教则将“无”解释为宇宙的元阳之炁;在代表万物类像的《易经》64卦中,只有乾卦六爻均为阳爻,是纯阳之卦,代表最纯粹、最无始的阳气,故称“乾元”、即“元阳”,是为万物之始。

有,名万物之母也。

        有,名万物之母:在《易传》坤卦的彖辞中说“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”,将“有”表述为“坤元”,是宇宙中的元阴之炁;阴气重浊而下沉,聚而有其形,故称其为“有”;阳气轻清则上升而无形,故称其为“无”;坤卦六爻均为阴爻,是纯阴之卦,代表最纯粹、最无始的阴气,故称“坤元”、即“元阴”,因其授万物以形,故称其为万物之母。

故恒无欲也,

        恒:动词,指效法恒道;恒无欲也:恒道自然无为,故人们效法恒道而清静无欲,从暗能量“无”的角度内修于心,此乃无为出世之法。

以观其眇;

        眇:通“妙”,玄妙;以观其妙:指人内修于心而清静无欲以至无为无我,就会达到入定的状态而可体验宇宙暗能量之“无”的玄妙。

恒有欲也,

        恒有欲也:恒道生养万物而永不止息,人们效法恒道持之以恒、自强不息,从物质能量“有”的角度外修于行,此乃有为入世之法。

以观其所噭。

        噭:通“徼”,jiào ,巡察;所噭:即边界、边际,引申为恒道生养万物所遵巡的规律;以观其所噭:指人外修于行而积极有为、持之以恒,就能探索宇宙万物之“有”的规律。

两者同出,

        两者:即一阴一阳,无和有、无欲和有欲,都是阴阳辩证关系,阴阳是道作用于万物的两种属性;既要保有无为出世之心,又必须有积极入世之行,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,阴阳合一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。

异名同谓,

        异名同谓:《系辞传》第五章曰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阴阳两者属性不同故而名称各异,但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,只有阴阳相互作用并保持平衡方可谓之道,道的作用是阴阳合一共同实现的,故曰同谓。

玄之又玄,

        玄:甲骨文的本义有多种解读,其中有一说是指脐带,为生命之根;另有一说是指蚕丝头,是蚕茧剥离的源头,后引申为玄妙之意;玄之又玄:两玄之间就是一阴一阳的关系,既要修持清静无欲、无为出世的心以观“无”的玄妙,又要修持积极向上、有为入世的行以观万物之“有”的玄妙。

众眇之门。

        众眇:指一切玄妙深奥的事理,泛指道;众妙之门:即指宇宙大道之门径。

阅读本章其他版本

阅读本章其他版本